
为什么学英语?这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。在全球化的今天,英语作为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,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但是,我们遗憾地看到:
英语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?
2010年,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:在北京、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中,约每20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3个月以上。这些外国人很显然不只是来旅游的,他们来中国学习或是工作,直接参与中国就业市场的竞争。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,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,未来进入中国的国际人员数量还将快速增长。这意味着,即便中国孩子不走出去,来自世界各国的年轻一代也会进入中国,将中国市场变为一个国际竞争的舞台。
未来的国际竞争将聚焦在个体之间的较量。弗里德曼在《世界是平的》一书中就已指出:
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3.0时代,即继国家、跨国公司之后,每一个个体将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“全球化”进程的重要力量。
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竞争,无论是为了学生个体发展,还是中国在未来世界中更好地承担大国的责任和义务,我们都必须从现在开始培养中国学生国际视野和世界思维,提升他们的“全球胜任力”。
培养青少年全球胜任力
进入21世纪,世界多个国家及主要国际组织均实施或提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社会的人才培养框架,全球胜任力成为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。目前,已有美国、瑞典、挪威、芬兰、加拿大、新加坡等国家,在教育体系中纳入与全球胜任力相关的教育内容。2016年,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则宣布,计划于2018年将全球胜任力纳入PISA测试范围,以考查各国青少年对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知识掌握与理解,与多元背景的人们共处、互相学习的能力等。
与此同时,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,也对未来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教育部颁布的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年)》中提出:“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,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、通晓国际规则、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。”正式将全球胜任力纳入人才培养体系。未来,中国要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角色,体现更多大国责任和担当,必须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青少年。
能力切入重塑英语学习
新时代人才培养定位的变化,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。英语是真正国际化通用语言,也是青少年连接世界的重要交际工具。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青少年,英语学习必须先行。
我曾跟北京一些著名中学校长交流、讨论中学课堂情况,也做过一些调查,发现英语教材本身并没有问题,但是老师讲课的时候,习惯性地将课文里的词汇给学生顺一下,把里面的语法讲解一遍,教学的重点落在了词汇、语法等知识点的串讲上,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:死抠语法,钻牛角尖;狂背单词,不会运用。英语教学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,考试成绩仍是衡量英语学习优劣的重要标准。
英语不是课本,更不是试卷,英语是世界。当国外的青少年开始用英语讨论气候变暖、人口增长、国际冲突等全球化问题时,我们的英语教学还停留在考语法、背单词等机械训练上,一开口还是“哑巴英语”。长此以往,我们有何信心让中国的青少年走向国际舞台直面未来竞争?又如何实现与来自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平等沟通、共享合作?
正是基于对当下英语学习问题的深入剖析,新航道优加青少英语提出了“学以致用,高能高分”的教育理念,着力打造“学、读、用、测”四大课程体系,围绕全球胜任力所涵盖的知识与理解力,技能、态度三个维度展开,着力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(听说读写能力),英语思维能力,以及英语的跨文化沟通能力、批判性思维、交流与协作、沟通与表达、建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。通过学科和跨学科的视角,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,并逐渐开始关注世界的运行方式,成为眼界开阔和素质全面的国际化人才。
英语为用讲好中国故事
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正肩负在这一代青少年身上。
希望 我们的青少年从小树立起一个志向、一种追求——当你走出校园,登上国际舞台时,能够用英语捍卫国家的利益;在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中,能够用英语准确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;在商业谈判时,能够用英语进行充分地表达、得体的沟通;在文化交流中,能够用英语自信地传播中国文化,讲好中国故事……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好英语,用英语闯世界,用英语创世界,描绘出最美好的未来!
本文由胡敏原创,授权“向日葵国际教育”发布。